以往建筑行业里,“重体力、低效率、难控精度”是绕不开的痛点:塔机司机靠肉眼判断风险,地面施工靠人工反复打磨,施工质量靠事后排查……如今AI牵头,智能机器人组队上阵九连阳,把“苦活、累活、精细活”一一接下。
记者在中天西北集团承建的越秀·铁建樽樾项目施工现场看到,这里已不见“徒手作业、人海施工”的旧场景,取而代之的是,多个作业面上智能机器人作业的画面:5G智能塔机化身“空中镖师”,展现隔空“提重物”的超强实力;腻子喷涂机器人争当“墙面画师”,视觉识别墙面施工效率大大提升;四轮激光扫平机器人搭档抹光机,化身“地面工匠”打磨毫米级精度……智能机器人组团秀“武艺”,不断探索人机协同的建造新模式,既解放了人力,更让施工效率、质量、安全实现三重跃升。
空中“镖师”+地面“通勤员”
重型装备展示“硬核武艺”
在项目施工区九连阳,5G智能塔机是最先“亮招”的“空中镖师”,以往它靠司机经验、地面指挥“摸黑作业”,如今有AI“搭脉”,精准度与安全性大幅提升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塔机司机的工作场所已从高空降至地面并搬进了室内,在项目智能塔机控制中心,两名塔机司机坐在两排显示屏前,手握操控杆进行屋面铺装材料的吊装。
“以前起吊,我得时不时探头看,地面有专人拿着对讲机喊话指挥,一次对位要5分钟,遇上大风天气就得停工。”有着20年操作经验的塔机司机李阿勇说,现在工地有了5G智能塔机,可以通过360度无死角监控画面实时查看作业面情况,系统还能提供实时吊重、风速等数据,像“镖师”预判路况般提前测算风险,提前避开障碍物,避免人工判断失误,最重要的是,对于操作人员而言,这种“硬核武艺”可以避免每天从塔机反复上下,工作时间至少节约一个小时,安全性也大大提高。
除了空中的重型智能装备,在地面上,项目所采用的外挂式智能电梯则化身“高效通勤员”。以往工人坐电梯,要手动按层、排队等梯,高峰时段耗时十几分钟,电梯出故障还得“逐层排查”;现在工人按键呼梯,轿厢内不需要专职人员值守,乘梯人员也不用再“盲目等梯”;运行中,AI还会实施监控防止超载,故障数据同步传至控制中心,一旦异常,立即制动并推送维修方案,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。
精细“工匠”组队
小机器人玩转“绣花功夫”
如果说重型装备秀的是“硬核武艺”九连阳,那么地下车库、墙面、钢筋加工区的小型智能机器人,玩的就是“绣花功夫”,组队上阵破解传统施工的“精细难题”。
在项目的地下车库施工区,记者看到四轮激光扫平机器人先“出招”,跟着AI预设的路线移动,激光束像“量尺”般精准锁定地面标高,不远处,驾驶式抹光机“接招”,AI调控转速让地面光滑透亮,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具体施工作业,最终平整度误差控制在5毫米左右。“这相较纯手工作业,同等精度之下,效率能高出50%以上。”项目执行经理齐永昭说,“传统地面施工,几名工人需要相互配合完成,现在两台机器人组队配合,工人只需要在旁边‘督战’,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。”
随后,记者来到钢筋加工区,看到智能钢筋数控弯箍一体机正在展现“批量绣花”的实力。只见机械臂精准抓取整捆钢筋,无需人工干预便送料入机。进料口处,钢筋被平稳牵引、自动校直,金属摩擦声清脆却不杂乱。随着工人输入参数数据后,机器随即启动弯箍程序,转盘灵活转动,钢筋在模具间“听话”塑形,直角、圆弧、弯钩一气呵成,误差几乎为零。成型的钢筋箍自动分拣、整齐堆叠,短短几分钟便堆起半米高。
齐永昭告诉记者,以前10个工人手工弯箍,一天最多做2000个,角度、长度误差大,时常会出现材料浪费;现在把原材料送进机器,输入数据,AI自动计算加工流程,切断、弯箍、成型一步到位,单日加工量就能达到5000个。
AI当“军师”破解行业“管控难题”
人机协同探索照亮行业转型路
一众智能机器人能顺畅“秀武艺”,背后离不开AI“军师”的统筹——数字化建造控制中心就是AI“军师”的“指挥帐”,在这里,AI把分散的机器人、工序、数据串成一体,彻底改变传统项目“靠巡查、凭经验”的管控模式。
走进“指挥帐”,这里展示了整个项目各个施工环节的工作状态、施工进度。质量管控上,AI“军师”还派了上百个“眼线”——AI摄像头,实时监测机器人作业质量:墙面喷涂是否均匀、地面标高是否达标、钢筋间距是否合规,一旦发现问题,立即抓拍标注。安全方面,AI“军师”更是严阵以待,视频监测系统可实时识别工人是否戴安全帽、现场是否有明火、人员聚集等情况,一旦违规,立即触发语音预警,项目负责安全生产的安全员也会通过喊话终端对讲机呼叫提醒。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这场“AI当军师、机器人秀武艺”的实践,并非“机器人取代人”,而是“人机协同补短板”。“机器人做重复、繁重、精细的活,人做管控、调整、决策的事,实现1+1>2的效果。”中天西北集团副总工程师杨培娜说,截至目前,项目探索应用建筑机器人、智能装备6项,10余种智能工具,与传统模式相比,施工效率提升15%。这些数据,正是建筑领域变革的“红利”,也印证了智能建造的行业价值。
当前,我国建筑行业已从“单个机器人试水”逐步进入“AI统筹、机器人组团”的新阶段。此前,不少项目只是让机器人“单打独斗”,难以形成合力;而越秀·铁建樽樾项目的突破,在于AI牵头搭建了“人机协同作战”的体系,让传统建筑工人变身“机器人指挥员”,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,确保机器人稳定秀“武艺”。
“以前怕机器人抢饭碗,现在学会操作机器人,反而多了门手艺,心里更踏实了。”工人李师傅的感受,道出了建筑行业变革的核心:AI与机器人不是“入侵者”,而是推动工人从“体力型”向“技能型”升级的“伙伴”。通过“AI+机器人组团”的模式,建筑行业正逐步告别“靠人力、拼经验”的旧时代,迈向“智能、高效、绿色”的新时代。
文/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龚伟芳图/视频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健实习生付子涵九连阳
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